SERVICE PHONE
363050.com发布时间:2025-11-21 14:27:23 点击量:
渝超,重庆城市足球联赛,渝超赛程,渝超直播,渝超积分榜,渝超球队/渝超(重庆城市足球联赛)为重庆足球迷带来最新赛程、比分、积分榜、球队信息及直播入口,精彩赛事一网打尽。曾几何时,提起四川,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茶馆里的闲适、火锅旁的热闹、都江堰的千年水韵。而今天,当我们走进兴隆湖畔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,深蓝色的“硅立方”在阳光下折射出科技的光芒,每秒千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如岷江之水奔涌不息;当我们站在宜宾三江新区四川时代的“零碳工厂”中,看见机械臂如川剧变脸般精准舞动,每两秒一颗电芯从800米智能化生产线“奔赴”全球;当我们置身德阳装备制造车间,仰望13层楼高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如当代“青铜神树”巍然挺立,3分半钟完成飞机起落架锻压——我们意识到,四川,早已不是那个只靠“慢生活”标签的四川。
近日,中国工业报受邀参加“‘十四五’工业成就看四川——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四川行”活动,跨越成都、德阳、宜宾三市,从科创实验室到智能工厂,从非遗工坊到产业园区,沉浸式感受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的工业实力与创新活力。五天(11月3日-7日)行程,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从“制造大省”向“制造强省”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新四川。
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,曾是李白笔下的千年慨叹。而今天,“蜀道”已被“智道”重新定义。
在11月4日的活动启动仪式上,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用一组数据勾勒出四川工业的“十四五”答卷: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.6%,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.34万亿元增至1.79万亿元,全国排位稳步提升至第7位。
这份增长并非粗放式扩张,而是质效并举的高质量发展——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、研发强度分别增长50%和41%,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.3%,位居全国第7位、前十经济大省第1位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8.2%,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“十三五”末下降15.4%,在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。
如今的四川,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。电子信息、食品轻纺、能源化工三大产业已稳稳站上万亿级台阶,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医药健康三大产业正加速向万亿大关迈进。围绕17条重点产业链开展“建圈强链”,四川培育出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集群规模、数量位居中西部首位。
“作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、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,四川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不仅撑起了工业经济的‘四梁八柱’,更肩负起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使命。”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、执行总编辑周志懿跟随媒体团调研时说道。
在四川的工业版图上,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无处不在,工业成就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。
在宜宾,五粮液的千年酒香与动力电池的科技气息交织出一幅“古今对话”的生动图景。四川时代“零碳工厂”中,自动化率高达95%的生产线如行云流水,每两秒一颗电芯下线。作为宁德时代全球最大单一生产基地,四川时代已投运7期项目,2025年产能达180GWh,全部建成后有望突破300GWh。
2024年宜宾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16%、全球10%,预计2025年四川动力电池产能达400GWh,全产业链产值超5000亿元,“世界动力电池之都”名片愈发闪亮。
在德阳,三星堆的青铜神树见证着古蜀文明的神秘辉煌,而今天的国机重装,则以8万吨模锻压力机锻造“大国重器”,成为C919大飞机130多个关键承力零部件的“铁骨脊梁”。这台“大国重器”重2.2万吨,能产生8万吨压力,使我国跻身全球顶级模锻装备制造国。国机重装还能一次性冶炼900吨钢水、制造500吨铸钢件,创造400余项中国首台(套)装备,累计授权专利超2000件,产品覆盖“华龙一号”、三峡工程等重大项目。
东方汽轮机叶片加工“黑灯产线小时无人作业,加工精度0.03毫米,合格率99%,人均效率提升650%。“这条全球领先的叶片智慧产线个月建成投产,堪称现代工业版的‘成都速度’。”该企业负责人介绍道。自主研发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(G50)实现“从0到1”突破,15兆瓦纯氢燃气轮机(G15H)标志我国大功率氢能应用跻身全球第一梯队。
如今德阳形成以清洁能源装备、油气钻采装备为代表的产业体系,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,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。全国70%气电机组、60%核电产品、50%大型电站铸锻件、40%水电机组、30%火电机组为“德阳造”,每4度电就有1度源自“德阳动力”。
成都,曾以茶馆、熊猫、美食闻名,如今更以“人形机器人”“氢能列车”刷新外界认知。
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仅一年,已拥有国际顶尖研发成果30余项。“贡嘎一号”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重25公斤、负重比0.22,是国内唯一、全球唯三具备理解推理能力的超轻量级机型。“我们还研发了全球首款文商旅体专用双足机器人‘锐钯’和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。”创新中心负责人介绍,“作为成都人形机器人领域唯一链主企业,我们正串联上下游,构建完整产业生态。”
在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内,市场部总经理张明泽展示的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同样令人振奋:“这个‘小方块’额定功率240千瓦,寿命突破3万小时,单套可满足有轨电车动力需求,新一代系统还能驱动氢能源高铁!”作为西南交大氢能成果产业化载体,荣创新能建成年产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%氢能轨道交通动力系统市场,近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据《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(2025)》数据显示,2024年,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、增长约39%,相关企业超1000家。从低空经济沃飞长空到氢能赛道东方氢能,成都以“链主牵引、平台赋能”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,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。
2025年9月,国内首款载客eVTOL产品AE200-100首架机在成都下线,采用倾转旋翼布局,可搭载1名驾驶员和5名乘客,最大航程200公里,15分钟快充至85%电量。“这是中国首个、全球第二个完成全倾转过渡飞行试验的eVTOL产品,已储备千架商业订单,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等重要经济区域。”沃飞长空企业负责人介绍。
技术创新是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四川持续加大科创投入,常态化推进“揭榜挂帅”,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近30项,突破62个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技术项目,攻克一批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成都康弘药业集团展厅内,“十年、十亿、一滴水”标语道尽创新药研发艰辛。企业常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0%,最高近30%,截至2025年6月累计授权专利301项。其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(朗沐)是我国首个获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通用名的原创Ⅰ类生物新药,打破进口药垄断,上市11年完成超250万次注射。
成都洋湃科技展厅内,明黄色混相流体相分仪引人注目。“能扎进3000米海底,精准解决油气混相计量世界级难题。”成都洋湃董事长陈继革介绍,企业成立10年,近半时间投入研发,获国际发明专利9件、中国发明专利24件,产品覆盖国内主要油气田,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“没想到四川在细分领域有这样的隐形冠军!”周志懿表示。
成都天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8MW海上风电主轴轴承,2021年实现国产化突破,打破国外垄断。如今其风电轴承覆盖3MW至25MW全系列,全球7万台风机装用其偏变轴承,累计支撑32GW绿色电力,相当于年减碳2.9亿吨。“从给东方电气配套起家,年销售收入从200万元增至40亿元,靠的就是持续技术突破。”天马精密机械公司销售总监范佳桥说。
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凸显。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三年跻身国家战略级信息基础设施,累计完成超1.3亿个计算任务,为35个前沿领域提供算力支撑。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汇聚安川、ABB等全球领军企业,投用300余台套智能设备,构建“AI+机器人+产业”生态,为西南制造业升级提供公共技术平台。据悉,四川全省布局1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、194家省级中试平台,16家中试平台入选国家培育名单,形成“创新策源—转化孵化—应用牵引”完整链条。
作为长江首城,宜宾牢记“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”的使命,实现了从“化工围江”到“绿色绕城”、“工业锈带”到“生态秀带”的华丽转身。
据了解,“十四五”期间,四川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,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,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、绿色工业园区100家,国家级数量均居西部第一。从氢能装备到零碳工厂,四川工业实现“含金量”与“含绿量”同步提升。
五粮液集团率先提出打造“零碳酒企”。能源供给端,建成国内最大固态白酒企业酿酒废水沼气发电项目,年减碳超4000吨;完成煤改气,年减排温室气体超20万吨、氮氧化物超500吨、二氧化硫超1200吨。能源消费端,推进电能替代和能效提升,万元产值能耗降5.83%,吨酒能耗降1.85%。如今五粮液是国家“绿色工厂”、4A级景区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,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。
在东方电气(成都)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内,西南首座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安静运行,电解槽每小时产600标方氢气,管道输送至加氢区,为4.5吨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加注仅需8—10分钟,续航400公里。
据了解,2024年5月,成都将氢能产业列为重点方向,实施“六大工程”,推动产值年均增长25%以上,三年翻一番,进入全国前五。根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(市新经济委)官网消息,2025年1—6月,成都氢能规上工业企业产值80亿元,增长23%。东方氢能、荣创新能、成都亿华通等企业快速成长,形成“绿色制备—多元应用”完整生态,注入清洁动能。
“通过三维平台模拟装配,原本4小时的作业1小时完成,精度大幅提升。”东方汽轮机数字化装配车间内,技术人员指着大屏幕介绍,激光跟踪仪每秒采集120万个点云数据,实时传输至数字处理中心,依托20余种专用方案实现产品全覆盖。
数字化转型是四川工业提质增效的关键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四川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,推动企业“上云用数赋智”,近两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20个百分点,计划2027年底实现全覆盖。截至目前,全省打造全国“数字领航”企业5家、卓越级智能工厂21家、国家5G工厂48个,建成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,成都、宜宾、绵阳、德阳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。
四川时代“灯塔工厂”深度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:AI中控系统掌控涂布精度,极限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一致性,CFMS系统助推碳中和,5G与无人驾驶重塑物流。“第三代工厂两秒完成一个电芯封装,第四代达每秒一颗。”作为全球首家电池“零碳工厂”,四川时代还带动8家川内供应链企业碳中和,构建“1+8”零碳产业群,提供产业链转型样板。
特锐德川开电气15万平方米厂房内,18条智能化生产线亿元产值目标。作为中国最大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、西南最大电气开关基地,公司汇聚500余名行业精英,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平台,手握200余项专利,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“我们在生产、研发等方面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、数字化和高效化。如今,企业产品线日益丰富,并提供从研发、设计到生产制造、销售、安装的全链条服务。”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“四川企业服务务实,无,真办实事!”在成都市高新区四川省“企业之家”服务大厅,媒体团成员为高效服务点赞。临近下班,政策咨询区座无虚席,企业代表与专家面对面沟通;直播间定期开展政策解读,一场“智改数转”与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宣讲吸引近3000人观看。
据中国工业报了解,2025年1—9月,全省“企业之家”围绕17条重点产业链,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9场,吸引超3300家企业参与;开展政策直播30场、在线”专线月政策咨询类诉求环比降12%,满意度持续提升。四川还探索“惠企政策二维码”,企业扫码获适配政策,重点企业享专属二维码实现个性化推送。
要素保障持续强化。四川常态化开展融资对接、融雪行动市州行、“一月一链”投融资路演,提质扩面“制惠贷”“园保贷”,“十四五”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约12%。构建“资助—种子—天使—创投”全周期早期资本体系,覆盖优势产业,匹配企业各阶段资金需求,孵化一批优质上市公司。
“四川亲商爱商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沃土。”《企业文化》杂志总编辑李长江表示,从省级到市级的“企业之家”,通过精准解读、一对一帮扶等务实举措,让企业专注创新。“这样的环境才能孕育巨人企业,激发巨大潜力。”他说道。
五天行程,媒体团走过智能工厂、重装基地、动力电池谷,也走进实验室与控制室。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设备与数据,更是一种“闲适不失锐气,传统不拒创新”的四川精神。
从C919大飞机的“四川造”机头,到全球首个治疗肺癌的抗体偶联药物“佳泰莱”;从深海3000米的相分仪,到高原5000米的绿氢电站;从运-20、C919大飞机机头批量交付,到世界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研制成功;从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顺利运行,到全国首套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正式发布——四川正在用实干与智慧,书写新时代的工业传奇。
正如周志懿感慨,这趟四川行远超预期,“门类齐全、实力雄厚,四川工业交出了亮眼答卷。”
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、“十五五”谋篇之际,四川将加快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,深入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,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。
深海之下,心跳不止;盆地之上,浪潮奔涌。这片曾以“慢生活”闻名的土地,正以智造为翼、绿色为帆,在全国乃至全球工业版图中,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。四川的答案,正在书写——创新,实干,永不熄灭的工业雄心。
